注意力商人

《注意力商人》The Attention Merchants这本书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把注意力当作是商品。注意力商人通过一些免费或费用极低的服务换取人们的注意力,然后将注意力转卖给广告商,从而赚取中间的差价。例如抖音,用户可以免费看视频,同时也贡献了自己的注意力。抖音可以将换取的注意力转卖给广告商,从而实现盈利。作者用“收割”一词来形容换取注意力的过程,表示注意力就像麦子与稻谷一样的商品。“收割”一词有警醒的作用,提醒人们要保护好自己的注意力,以免被收割了。

注意力商人
Attention Merchants refer to the industries and individuals who make money by capturing and selling human attention.

注意力商人是指通过吸引和出售人类注意力来赚钱的企业或个体,他们提供免费或成本极低的内容或服务(新闻、短视频等)以换取用户的注意力,然后将这些注意力出当作商品售给广告商。这种商业模式从19世纪的报纸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广播、电视与互联网。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接触的信息早已过载,因此注意力成了稀缺资源。注意力商人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量,会极大限度地捕捉用户的注意力,然后通过广告、推广、付费内容等方式进行变现。对于普通大众,应该认识商人的技巧,从而避免成为收割战场上的受害者。

注意力商人的鼻祖

本杰明·戴(Benjamin Day)可以说是历史的第一位注意力商人。他那个时代已经有了报纸,只是价格非常昂贵,普通人无法阅读。Benjamin明看到了商机,创建了《纽约太阳报》。这份报纸的特点是定价1美分,远低于当时其他报纸的售价,甚至低于印刷成本。当时大家都不理解《纽约太阳报》是如何赚钱的。

这一策略成功降低了用户门槛,吸引了大量读者。Benjamin还改变了传统报刊死气沉沉、长篇大论的风格,转而刊登与普通群众相关的新闻,以及吸引眼球的事件。这些内容正好符合普通群众的喜欢,从而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有了这些基础后,Benjamin便积极招揽广告生意,使《纽约太阳报》在创刊第一年就实现了盈利。

这便是创新性的商业模式:吸引了大量读者并将他们的注意力转化为商品出售给广告商。这一商业模式至今仍是媒体和互联网行业的基础。

广告也是科学

克劳德·霍普金斯(Claude Hopkins)是现代广告界的一位关键人物,他的厉害之处是将广告从单纯的促销转变为一门科学,引入了数据分析和心理分析的方法。可以说Claude Hopkins将广告学推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Claude Hopkins在1923年出版的书Scientific Advertising,至今销量还很高。他对广告的贡献大约有两点:

  1. 广告活动应该测试有效性,并根据消费者的行为和结果进行改进。他认为广告类似于化学,人们可以通过实验找到成功的“公式”。
  2. 广告活动需要解决公众的愿望和恐惧,其实就是利用心理学原理来影响消费者。

广告的创意部分可能更偏向艺术,但其策略制定、受众分析、效果评估和持续优化,都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因此广告也可以看成是一门科学。

科学的加持让广告从一个简单的信息传播工具,蜕变成为一把能够精准洞察市场、深度触动人心、高效驱动销售的利器。书中Scientific Advertising章节也介绍了几个非常有意思的案例,如Claude Hopkins牙膏推广的案例,证明认为科学广告策略的巨大商业价值在于:

  1. 可以创造用户需求,被称为“需求工程”;
  2. 可以创造品牌印象,被称为“品牌塑造”;
  3. 可以部署定向广告,被称为“定点投放”。

政府与广告宣传

《注意力商人》一书中“为了国王和国家”一章探讨了政府如何成为注意力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政府也学会了像商业广告商一样吸引和引导公众注意力。这样做的好处有:

  1. 调动资源:政府可以通过宣传动员全体国民,包括男性参军、女性投入生产、为战争投入物资等。政府全民动员的活动与商业的说服非常相似,需要调动人民的某种情感。书中提到了Lord Kitchener Wants You的征兵海报的案例。这个海报通过Kitchener的形象和直接的眼神接触,让观众感到自己被国家需要,从而激发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家可以看下那个海报及背后广告的原理。
  2. 引导舆论:政府需要控制信息传播,同时也要积极塑造舆论,引导民众的思想朝着有利于战争的方向发展。这与商业广告商控制品牌信息,塑造品牌形象,引导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逻辑是一致的。

通过借鉴商业广告的创意和技巧,政府可以更有效地传达战争信息,激发民众的参与热情。

注意力商人的收割利器

“收割的利器” 形象地描绘了注意力商人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用户注意力所使用的各种策略和技巧。 这些技巧精细的、复杂的、甚至带有一定“欺骗性”,当人们了解之后甚至会有点不寒而栗。

这些技艺大体如下:

  • 制造信息茧房: 通过算法分析用户的兴趣偏好,推送用户喜欢看的内容,让用户沉浸在自己熟悉和认同的信息环境中,从而延长用户在平台上的停留时间。
  • 利用心理学原理:不断推送新的、刺激性的内容,满足人的好奇心和求新欲。利用点赞、评论、分享等功能,让用户感受到社交互动和认同,从而增强用户粘性。一些平台在设计上就带有成瘾性,例如不间断的内容流、推送通知、奖励机制等,让人难以自拔。
  • 内容低俗化和娱乐至上: 为了迎合大众口味,一些平台可能会倾向于推送低俗、庸俗、娱乐化的内容,牺牲深度和质量。
  • 标题党和虚假信息: 为了吸引点击量,一些内容创作者会使用夸张、煽动性的标题,甚至传播虚假信息。